墨坛文学网www.mtwxw.com

东罗马死不死,和朱祁钰没有一丁点关系。

只是朱祁钰有些惊讶于竟然在这个时间里,对方会来到大明。

而且听那司长的说法,还是个公爵和主教,那来意就有些值得玩味了。

“大秦与我一直相互遥望,能至我大明,自然按礼接待。”

按从甘肃到京城的快马路程,说不定对方都还没离开甘肃,所以京城方面无需太过紧迫。

更何况,朱祁钰也没想要给他们什么超规格待遇,还有那什么公主,朱祁钰也得看看才决定收不收。

皇帝选秀女都是万中无一的选拔,没道理你一个公主,说要嫁给皇帝,皇帝就一定要接受。

朱祁钰又不是上一任皇帝,能被人胁迫纳妃。

“是,陛下。”

司长领命回班,大明有作为天朝的底气,因而圣人对于那传说中的大秦也是正常接待并没有错,莫名其妙就超规格接待,并不符合现在朝廷的做法。

当然,也有朝臣认为对方可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存在,自然要盛情款待,但有了朱祁钰的基调,司长就会负责驳斥他们。

这时,朱祁钰就只需要维护现场秩序,必要的时候再出声。

吵了一波,最后还是按照圣人的决定行事,下一个大臣就站了出来。

“陛下,山东、河南等地连日大雪,官府人力不足,请奏加征民夫,以充人力。”

工部侍郎赵荣出列,朝廷赈灾之后的反馈,凸显出了地方衙门的人力不足。

并不是说州府人力不足,而是一些县连自己都顾不上,更不要说偏远的乡村了。

就算是王朝,救灾也是官府应尽之责,就是因为这是责任,所以才有地方权贵贪腐的机会。

若是朝廷对于地方灾情不管不顾,那么也谈不上救灾,就不需要赈济,当然也就没有资源流入到地方。

毕竟大明的百姓可不是什么会自救的上帝子民。

有着君舟民水的理论基础,朝廷赈灾也能说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。

朱祁钰的目光看向于谦,赵荣提出来,他也有些纠结,现在就让军队救灾,那灾民可不仅要防自然灾害,更要防人祸了。

“陛下,山东河南已有班军,臣斗胆直谏,命地方卫所,自愿添充人力。”

于谦没听到圣人的声音,立刻就自己站出来,躬身说道。

这话一说,满朝哗然。

不是他们不相信军队的素质,而是本来就不需要去相信,就算有神武卫为标杆,可那是禁卫,地方卫所就算在经营轮班过,那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
“陛下,不可,地方卫所乃是地方稳定之基石,岂能轻易调动。”

朝臣站了出来,并没有直接贬低地方军,只是强调地方军的重要性,不能轻动。

朱祁钰听着一个个站出来反对的大臣,他们是居心叵测吗?

不是,他们的本意就是为了大明,为了地方的安稳。

朝臣们反对的厉害,但是尚书们却很安静。

于谦能这样建议,那么肯定有这方面的苗头,而圣人没有立马恩准来定下基调,也是想看看百官的反应。

“陛下,臣愿前往,监督卫所救灾之事,保证军不扰民。”

石亨看了眼于谦,又偷看了下圣人,直接从武将中站了出来,声音盖过了其他人。

武将赈灾并不是没有,不过,基本上会选择如王骥那般的进士武将,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,文人在赈灾方面,比武人要靠谱一点。

而石亨可不是什么进士出身,单纯的武将,很让人戒备。

“怎么?是什么大灾大难,还需要石卿出马?”

朱祁钰扫视了一番,吵闹声就小了下来,便冷哼,道:“按于卿之建议,由地方卫所参与救灾,都察院巡按御史监督,若是有人想在朕的治下欺凌百姓,他们可以试试。”

皇威浩荡,在圣人说完之后,奉天殿内的朝臣就感受到一往无前的霸气。

道理是这么个道理,现在可不是什么外强中干的朝廷,地方卫所依旧威慑于京营和禁卫的武力,只要做好监督,严格军法,说不定真的能看到军队救灾。

在对方听不明白道理的情况下,武力能让人更加心平气和的听你讲道理。

实力才是定力的保证,光有定力,没有实力,那叫卧薪尝胆。

石亨就崇拜圣人那种突然而来的霸气,那般模样,才是睥睨天下之君。

当然,朱祁钰并不是盲目自信。

从于谦话语中得知,河南、山东等地已有班军,那所谓的班军就是到京营轮练的卫所,入京被称为上班军,而下班军则是由京城发往地方的部队。

是驴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,就当是检验一下班军的成分。

“陛下神武,末将愿为陛下平海内。”

石亨挺了挺胸膛,庆幸自己站在圣人这边。

“好了,别说奉承话。”

朱祁钰挥手制止了石亨,否则又是一阵山呼海啸。

“雪灾报告朕看了,相比以往,虽是少了许多,但,这不够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御案后的朱祁钰沉声,目光扫视群臣,道:“民间常言,冬季为死人季,一个县冻死个百十人,都习惯了,可归根结底,便是发展不足,百姓无御寒之物,无扛雪之屋,无治病之药,如此种种因素,皆可通过人力解决。”

“朕不奢望能够立马消除死人季,但希望往后能够逐年减少,让民不受冻,民不挨饿,民能看病。”

“陛下仁心仁德,为天下百姓谋福,体恤百姓,何愁天下不能大治,臣谨记。”

赵荣当即就拜下,磕头高唱。

朝廷五部,皆涉及民生,可救灾方面并没有相应部门,主要是户部批款,工部想办法以工代赈,再具体就要看地方巡按御史和官府了。

赵荣现在所表现的,就是要接周忱的班,让圣人多看看自己。

接尚书的班,可不是仅仅吏部认可就行,更重要的是圣人是否愿意。

这样的表现,朱祁钰并不反感,若是不表现,还奢望着步步高升,那就是异想天开。

朝会流程继续,赵荣起身回到队伍之中。

除了雪灾,其他多是报喜,大明各地户口都有所增加,一些流民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,回到了自己的村中,要说麻烦,那就是各种更新黄册,让户部统计起来很麻烦。

整体上,大明还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,这方面是值得庆贺的。

作为年前的最后一次朝会,最后自然要落实安排各种活动,比如让人去祭拜孔子,去南京祭告皇陵,还有京城的鳌山灯会,相关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协调关系。

有了之前的经验,这些对于五部而言,算得上得心应手。

等这些事情商量了之后,朱祁钰看向舒良,舒良也是心领神会,高唱道:“上节礼~”

每逢过节,皇帝给大臣一些礼品是常例。

有时候是一屉馒头,有时候是几挂腊肉,或者也可以直接给节礼钱。

这些花销都出自内帑,大臣就算拿到馒头,也要用黄色的布包给包起来,以示光荣。

而朱祁钰给他们的节礼,就是一个个礼盒,用纸质红色手提袋给装着,袋子外面印着金黄的盘龙团,手提是染黑的细麻绳,新颖的包装,足以显示礼盒华贵。

一个个内官捧着手提袋,垂首走到朝臣面前站定。

“赐礼~”

随着舒良再高唱,内官才将手提袋竖放到大臣们面前。

而这时,大臣们在朝着朱祁钰躬身行礼,齐声道:“谢陛下恩赏。”

“诸卿免礼。”

朱祁钰站了起来,朝着底下的大臣,道:“时光荏苒,岁兮岁,喜忧并行,诸君与朕戮力前行,稳定朝纲,安四海,治天下,然,变革乃是常态,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;望诸卿勉励,与时俱进,勇于面对挑战,切记,适己而忘人者,人之所弃;克己而立人者,众之所戴。”

“臣,谨遵陛下教诲。”

群臣在朱祁钰发表总结之后,再次拜下齐声。

“退朝~”

舒良高喊,宣布年前最后一次朝会结束。

在原有的传统上增添新意,朝臣们提起手提袋,感受一下里面的重量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。

以前皇帝或许会为了表现疾苦,给他们馒头或者肉干什么的,但就手感上的重量,再加上当今圣人那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,必然不会敷衍他们。

朱祁钰自然是如此,为了整合传统节礼,给大臣的礼盒之中,有着传统的点心和肉干,同时也放了一封红包,还有就是西城商业街的购物券,省去了年后朝会的繁杂流程。

至于那些红包,自然是按朝臣的品级递减,但整体并不会太多,最高品级也就是二十枚银币,而购物券则是价值百两。

可以说,这样撒钱很大方的同时,又避免一些守财奴只想着把钱埋土里。

群臣走出奉天殿的时候已然是晌午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